咨询热线 17051360550

学古琴,有什么好处?

发布时间:2021-05-31 17:56:50

    请说出至少三个益处。
    壮胆勇,
    绝尘俗,
    欢风教,
    静神虑。
    识别出那些混迹在音乐、民乐、传统文化等的爱好者群体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了解一种(或两种)并不先进但个性十足的古老记谱法。认识一种自隋唐以来外形与结构基本未有较大变化的古老乐器。在音乐艺术与精神文化的层面更贴近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理与生活。便于文明、低调、温和地装逼与炫富(确信)。
    学琴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叫“难学易忘不中听”
    比起好处,你更应该清楚古琴“劣势”的地方再决定要不要学
    首先是难学。古琴入门的门槛真的相当多。1.资金要求。这谁都知道,但凡是个正规琴馆,一堂课的价钱最低150起步,到后面如果学到中高级课程,上不封顶。古琴本身也不是个便宜乐器,正正经经斫出来的琴,就算是个入门的练习琴,也将近万把块了。不过租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手指灵活度要求。古琴是弦乐器,正确的演奏需要技巧,不像钢琴这种键盘乐器,摁下去就响。很多人刚刚学四指八法就被劝退了。有些人真的学了几节课都没办法正确弹出响。
    3.个人鉴赏力要求。古琴真不是小孩子学的玩意。没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很难在曲子中融入情感表达的。前几天网上看到有个小学生弹潇湘水云(《潇湘水云》是十级难度的曲子),虽然感觉还挺熟练流畅,但是这个曲子表达的山河飘零之感几乎完全没表现出来。
    再说易忘。古琴的谱子不是现代简谱,也不是五线谱,而是减字谱。减字谱是中国人根据汉字结构独创的一种记谱方式,仔细研究的话里面门道很多,详情可以自己百度。这种谱子外行根本看不懂,觉得像天书一样,但只要一入门,你就会发现这谱子真的太适合古琴了,套路非常好理解,看谱基本没啥难度。但是古琴的曲子,尤其是大曲,有的长达二十分钟的那种,如果你不对旋律十分熟悉,或者久不弹某个曲子生疏了,你就会发现虽然你还能弹出个大概,但是很多细节会搞错或者遗漏掉。还有一些非常相似的曲子或者片段,很容易弹着弹着就串了。
    最后是最劝退的一点,不中听。当然,此处的不中听是学琴者的自嘲,古琴的曲子是相当耐听的,说不中听一般都是对不懂的人来说的。不信你去音乐软件随便找一首有名的古琴曲(注意一定分清古琴和古筝啊),你听听,能耐心听完就不容易了,而且我保证你不会有很享受的感觉。那些第一次听古琴曲还煞有介事地说好听的人,八成是为了面子和体现个人修养而强行附会的。
    更:
    不中听这一点可说的太多了。
    我学古琴,但是过年家里来客人之类的我从来不会愿意弹给他们听,就算是他们表现的很积极也不行。为什么?不是因为清高或者不好意思什么的,而是我想象一下都替他们痛苦。你想想,你正正经经地弹一首传统名曲,上来就七八分钟,我保证第一分钟之后,客人都是在强撑着去听自己完全听不懂的旋律,还要努力去想一些山啊水啊的来告诉自己这叫境界,实在听不懂的碍于面子也不好起身打断,要么就是发呆打瞌睡。真的,大家别互相伤害了。
    那些以为古琴能装逼的,最好做好心理准备,古琴只有你拂袖坐在琴案前那一瞬间能装一装逼,等你开始散板进入前奏,分分钟劝退。
    那为什么古琴曲这么没有路人缘呢?很简单,因为很多古曲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不太明显,与现代人易于接受的风格大相径庭。一支你听一遍不知道主旋律在哪的曲子,怎么欣赏?(反例,抖音流行曲目就是因为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而广为传播)而且古琴这种文人乐器,注定更多的是注重意境和情绪的表达,而且情绪多为复杂含蓄、偏于沉郁,意境又很抽象飘渺。
    有人举反例,说我听别人古琴弹的《不染》《左手指月》什么的就很好听啊。
    但真相是,“好听”的还是你已经熟悉的曲子本身的旋律,而不是用古琴弹出来的音色……确实古琴弹一些现代曲目未尝不可,但重点在于,不是直接把简谱旋律搬到古琴上就可以的,曲子的改编实在太重要了。像《不染》这种现代流行曲子,如果改编的不好就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感觉,有种生搬硬造的造作感,古琴成了一种可以替换成任何其它乐器的附属品。
    而反观曲子成功改编的例子,有名的是《梅花三弄》和《梁祝》。梅花本来是笛子曲,后来被改编为琴曲(琴曲中有老梅花和新梅花两个版本),后来又被王建中改编为钢琴曲。不管是笛曲、琴曲还是钢琴曲,每个版本都体现出乐器独有的特色,在不改变主题的情况下找寻出了符合该乐器的表达方式。而《梁祝》本来是小提琴曲,但是在王友斌先生的心血倾注下,改编为了古琴曲。有他的学生说,这首《梁祝》的改编说倾注了王老一生的心血也不为过。由此可见曲子改编可不是简简单单挪过来就行的事。(网上现在还没有王版本梁祝的完整版)。还有《潇湘水云》的交响乐版本,也值得一听。
    有点跑题了…还是说琴曲不中听的问题。我建议对古琴不太了解的朋友以这样的方式来欣赏古琴曲:
    古琴曲欣赏指南:
    第一步,如果不知道哪些曲子是古琴曲,建议先百度一下《古琴考级曲目》,从这些琴曲中没那么冷门的曲子入手比较合适。千万别直接进音乐软件直接上来就搜索“古琴曲”三个字,里面鱼龙混杂啥都有,古筝曲古琴曲混为一谈,很误导人。
    第二步,不要上来就挑一级二级或者九级十级的曲子听!太简单的曲子有些寡味,太难的曲子往往又特别长,很考验耐心。然后从中等难度的曲子里挑一些比较知名的,或者看名字比较感兴趣的(古琴曲的名字往往对内容具有高度概括性)。
    第三步,强烈建议先去了解一下你要听的曲子要表达什么情绪再去听。很简单,比如你要听《阳关三叠》,你就百度一下“古琴曲阳关三叠”,词条下面就会给你解释,这是表达离别的。为什么这么建议,因为我见了很多人,听《广陵散》,说哦这真是意境恬淡,我仿佛感受到了竹林里的清幽(《广陵散》是讲复仇的,多兵器杀伐之声);听《潇湘水云》,说噢我仿佛感受到了桂林山水间的闲适生活(《潇湘水云》是说时事动荡山河飘零的);更有甚者,听《神人畅》,问是不是日本曲子???(《神人畅》的调调确实有种神秘感,但那是表达上古社会对神明充满敬畏的祭祀)。所以,虽说每个人都有对曲子不同的理解,但也不能跑偏太多啊,不是每个人都是钟子期,上来一听就知道是高山还是流水。
    第四步,当然是听曲子,但是注意,很多琴曲都是上个世纪录制的,音质真的不太好,不过也不是所有曲子都这样,同样的曲子现代录制的会清晰一些。但是管平湖、溥雪斋等等这样老前辈的作品就只能听比较糊的版本了。希望听者能尽力忽略掉这些音质上的小问题。
    第五步……你要说我都听过了怎么还来个第五步呢?因为…我知道你第一遍八成没能欣赏的来。求你,如果真的对古琴有兴趣,多听几遍吧,听曲三遍,其义自见。琴曲这东西,就像喝茶,越喝越有味,好茶还能上瘾。而且不只是旁人听不懂,就算是学琴的,新学一个曲子的时候也得反复熟悉曲子才能get到旋律。多听几遍,多听几个版本,感觉慢慢就出来了。
    最后,提几个古琴中路人缘比较好的曲子:《风雷引》《流水》《醉渔唱晚》《酒狂》《春风》等。
    从一个成年人角度答。学琴一不为考级升学加分,二不靠琴混口饭吃,纯因为想学而学,动机比较单纯。
    我认为学古琴的好处有:
    1.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之前每天下班回家都只是刷手机,现在每天会抽半小时到一小时练琴,感觉至少这段时间被有效利用了。
    2.能省钱。
    上班累成狗,回家只想刷手机。先被某宝坑去大把毛爷爷买了一堆没用玩意儿,后来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又花了不少钱。。。
    说来可能没人信。我一节古琴课300块,一月上3到4节,从高估算1200块每月。但是!这支出远小于我游戏投入。。。所以,学琴对我而言能省钱。
    3.排解不良情绪。
    工作压力大,回家动不动就爱发火和吵架。自打有了古琴,心情不好就去弹,越弹越平静。而且古琴声音小,不会吵到楼上楼下。
    至于为什么不学钢琴长笛古筝琵琶……呢?
    因为小时候看武侠剧看多了,长大成人我就想学古琴~
    强答一波。
    1.这事本身说出去就很装逼
    (如果别人不把你当怪物的话)
    2.算是一个爱好,适合自娱自乐
    (并不省钱,如果跟名师学那简直是碎钞机)
    3.如果弹得好会有成就感
    (可以跟琴友装逼)
    以前有位老师说学琴对于自卑的人,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反之亦然。这点我是很佩服的。
    4.能提升中国古典音乐的相关知识
    (遇到合适的场合可以大装特装一波。比如减字谱,不学琴的真没几个认得)
    至于能不能陶冶情操啥的,其实还是看人。起码在这一条上我已经失败了。表面很高雅,其实内心该怎样还是怎样。
    再说个缺点:古琴可能会消磨你的斗志,我有段时间对古琴很着迷,慢慢地对其它事情的专注就下降了,自然就与世无争起来,因为实在也没兴趣去争了。
    有人把这叫做陶冶情操,但我认为玩物丧志更合适一点。
    忘说了,买琴需要一大笔钱。